第一师范是一所治学严谨、师门昌盛、育才有方、人才辈出的学校,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达八年之久的地方。一师民主教育的实行,徐特立、杨昌济等进步师长的教诲,深刻地影响着青年毛泽东。他充分利用一师良好的环境,如饥似渴地学习。早晨,他最先起床,迎着熹微的晨光,朗读所喜欢的文学;他一贯喜读国文、历史、地理,后来精心研究哲学。他的古体诗词、古体散文作得很好。他的文章,议论纵横,气势磅礴,被誉为“立试万言,倚马可待”,往往被老师批上“传阅”,贴在墙上,让同学们阅读。对于中国书法,他造诣很深,笔意奔放,自成一体。他重视历史,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记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哲学,他更加认真,对于某种观点、某种思想,他都要通过深入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赞同,或反对,或进一步深入阐发。有些书籍因为一时难以买到,就一本本地全文抄下,仅西洋伦理学史一科,手抄本就达7本之多。
在学习中,毛泽东坚持实践徐特立所提倡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主张。除在书上圈点写眉批外,还经常写读书笔记。他在一师读书五年半,所写的《讲堂录》、《读书录》、《随感录》等就有一大网篮。
毛泽东学习的第二个特点是独立思考,批判地继承。他认为,对古代文化遗产和中西学说,不可不加分析地兼收并蓄,应该有分析,有批判,好的就接受,坏的就扬弃。他在读《伦理学原理》这本约10万字译文的书时,就写了1-2万字的批语,阐发自己的深刻见解。
毛泽东特别重视体格和意志的锻炼,主张“三育并重”,“身心并完”,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以便将来担当起改造国家和社会的重任。他酷爱体育运动,坚持做体操、冷水浴、游泳和登山。他认为冷水浴一来可以锻炼意志,二来可以培养猛烈与无畏,即使天寒地冻,落雪下凌,也坚持不辍。
毛泽东非常关心国家大事,重视研究时事政治,被同学们称赞为“时事通”。他忧国忧民,主张涤旧染新,彻底改造国家社会。他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就是他敢于斗争的真实写照。他热心社会活动,是得票最多的学友会干事。在领导学友会工作期间,充分锻炼和显示了他出众的组织才能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他兴办工人夜学,热情为工人上课,与工人建立了真挚的感情。他注重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时常到附近工厂、农村作社会调查,并于1917年暑假邀同学肖子升一同去农村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广泛地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从中了解社会世态,熟悉风土民情,不断增长新的知识。要改造中国,就必须认识中国,这是毛泽东学生时代就非常重视农村调查的宗旨。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改造中国与社会的道路,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时,就与蔡和森、肖子升等同学一起组织“新民学会”,提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主张。新民学会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在我国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之一,最初的22名基本会员中,有21人是一师的学生,后来这个团体发展到70多人,大多也来自一师,这个学会对湖南的革命运动起着核心领导作用,为湖南的建党建团工作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0年秋至1922年冬,毛泽东担任一师附小主事,兼师范部第22班国文教员,他以教学工作为掩护,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骨干,从事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非常关心第一师范的建设,先后给一师书面或口头指示达十多次,并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光辉题词,鼓舞鞭策第一师范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为第一师范培育出毛泽东这样的世纪伟人而无比骄傲和自豪。
(管群华,237班校友,湖南省文联副厅级纪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