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走笔一师 [ 撰文\王跃文 ]

来源:王跃文 发布时间:2009-08-08浏览次数:

妙高峰下,一片屋宇庄重典雅,俯视如古青铜器上的回纹图案。方方相连的四合院静静坐着,老僧入定一般安详。三角屋顶,黑灰粉墙。粉墙斑驳,也如老僧穿旧的百衲衣一般沧桑。拱形窗户上两道短短白色弧线,衬在黑灰粉墙上,亮且生动,正如老僧弯弯寿眉。一师的建筑于是有了表情,有了生命。

百叶窗将阳光分割成一条一条,浅金透明的光带里细细尘埃轻舞。回廊长而幽曲,引你从这个庭院到那个庭院。每一庭院都有秀郁珍美的庭树,或桂,或楠,或梅,或香樟,或樱花,或芭蕉,或石榴。庭树亦显着古雅,也只是静静。芭蕉绿了又黄,年复一年;石榴开如红焰,燃了又熄;樱花幻美如仙人,不可逼视;腊梅郁馥芳烈如酒,年年都开,又好像年年都并没有开过似的不留痕迹。花事繁忙,也只如梦一样静静过去。热闹的只有树梢枝头和廊沿上肥圆麻雀,喜滋滋嚷着笑着,追着逐着,扑地落了又起,最是安逸快乐。

矮矮一带灰泥围墙外面,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尘浪滚滚,市声嚣天。一师是大隐隐于市,低眉垂目,波澜不惊。不须做任何姿态,便镇住外面万丈红尘。

南宋时,此处是学者张栻主持的城南书院。当年读书讲经,人才荟萃。张栻曾卜居妙高峰下,清风明月间,与朱熹坐坛论道。1903年为湖南师范馆。1914年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百年师范”之称因此而来。

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十五年的中国正是青春飞扬的时代,新鲜饱满的血液沸腾在中国年轻人的血管里。自由思想如春天的鲜花怒放,巨浪冲击着旧中国每一个陈腐角落。旧东西被摧枯拉朽,新生命如雨后春笋。风云际会,竿立影从。

那十五年也是一师的青春全盛期。其时,孔昭绶两度任校长,聘徐特立、杨昌济、方维夏、黎锦熙、夏丏尊等人为教师,以“湖南亚高学府”驰名。辛亥到五四,一师培养学生583人,包括毛泽东、陈章甫、肖三、周世钊、李维汉、何叔衡、蔡和森等。他们或成大革命家,或成大教育家,作家,学者。一代风流,群伦仰视。

毛泽东到一师读书时二十岁,取名“子任”,后被同学赞称为“毛奇”,足见他的志向抱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奇而杰”,人中龙凤,卓尔不群。他清晰地明白自己的使命,“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不光勤于读书与思考,还甚喜野游,爬山,露宿,雨浴,冷水浴,经年不懈。毛泽东当年洗冷水浴的那口古井幽深清洌,井沿的青石板嶙峋凹凸,似见当年水流塑石的功夫。水井边有两棵老石榴树,初夏红似火炬,深秋金叶飘洒。

毛泽东记下当年老师袁吉六的讲堂笔记: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又说,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潮失。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于是,1917年暑假,毛泽东效法先贤游学,一把雨伞,一个包袱,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遍访各阶层人士,包括船工、农民。

毛泽东说,王安石托古改制,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傲睨汉唐。但变法失败,乃是因为“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学校与社会相隔相疑,犹鸿沟之分东西”。于是,他创办了新民学会,办工人夜校,办学友会,办《湘江评论》,即为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隔阂,力图读通社会这本大书。

毛泽东亲为《湘江评论》撰写创刊词,其词曰: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又曰:宗教的强权,文学的强权,政治的强权,社会的强权,经济的强权,思想的强权,国际的强权,丝毫没有存在的余地。都要借平民主义的高呼,将它打倒。又曰:我们的见解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毛泽东自从一师求学开始,毕生都在不断探求真理。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真理的胜利。



版权所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地 址: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邮 编:410205
                     湘ICP备05000548号      湘教QS1-200505-000191
                     管理:宣传部    电子邮箱:xcb@hnfnu.edu.cn

官方微信
湖南教育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