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在长沙特别著名的路;这也是一条在全国甚至海外特别著名的路。
——书院路。它因为旁边有宋代建成的长沙城南书院而产生这个文质彬彬的名字。尽管师范馆与城南书院合并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尽管后来又几次更名,直到解放后定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及如今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条路与文化血脉相联的关系永难变改,相得益彰。
今天,我特地站在一师校门处的大道那边,看书院路的景致。应该说是因为有第一师范的文化浸洇,这条路特别地文雅并秀丽,路面不宽,挤挤搡搡的车子很见礼貌地来来往往,全然的知识分子气质;两岸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店铺,货物琳琅满目,学生打扮居多的顾客川流不息,洋溢的恰是青年们那样的青春活力。人行道边倒有两排粗大的树木,虬枝阔叶,衬托出第一师范纪念堂的古朴,以及这条路的年代深远。
定定地站着,我朝第一师范的校门望去。门内十几米处便是那幢老式的两层楼房。青瓦及拱窗及灰墙都很耐看,特别是正中的垛墙上,镌刻了毛泽东手书“第一师范”几个大字,醒目是不用说的,大气更是不用说的。楼门前有六级石阶,被一代又一代学子走得光滑如玉,他们从这里走进去,走入课堂;亦从这里走出来,走上书院路。
恍惚间,我看见毛泽东走出来了;
我看见蔡和森走出来了;
我看见众多的学友拥簇着毛泽东、蔡和森,说说笑笑、步履轻快地走出来了。
恍惚间,我看见徐特立走出来了;
我看见杨昌济走出来了;
我看见众多的老师随同着徐特立、杨昌济,夹着教本、步履稳重地走出来了!
这是一支名人的方队,精英的集合。
在第一师范编辑的《湖南第一师范名人谱》中,从1903年至1949年的46年中,教师名人达104人,而学生名人多达224人。现在,我们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只要从这些名人中随便挑拣出某位的名字说出来,可以肯定是如雷贯耳、嗟叹不已,进而高山仰止。
第一师范,生长伟人的良田沃土;
第一师范,冶炼伟人的烈火熔炉。
当然,我们要说的首推毛泽东。在辽阔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上,毛泽东所到过的地方几乎全都成了名胜成了纪念地,甚至连他用过的东西都让后人珍藏下来。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是中国历史上光芒最为耀眼的伟人。按他的人生历程来追溯,他从韶山冲那座普通的农舍出发,一直到北京为止,这个他整整生活了8个年头、占据他一生将近十分之一时间的湖南第一师范,不可能不成为千万人景仰的一条画廊,一座丰碑。
毛泽东给第一师范带来的荣耀,应该说是他从书院路上走出去,成为名震四海的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荣耀,当然,我们还不能不感慨他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是最优秀人才而产生的荣耀。他在一师读书时,可以干出许多常人不敢想象的“怪”事,诸如洗冷水浴、横渡湘江、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撰写政治方面的论文,以及在后来任一师附小主事(即校长)时,徒步考察湖南农村,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等等。我们可以这么说,毛泽东学富五车,其广博的古今中外的知识大多是在这十年间汲取的;他由一个“农村伢子”到激进民主主义者,到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再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飞跃过程正是在这十年间形成、实践并达到的。第一师范是毛泽东人生的第一个驿站,在这里,他摊开了中国地图,选择了前行的方向。他在思想上养精蓄锐,且进行极富挑战性也极为成功的探路。在1922年那“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日子里,他从第一师范出发,开始了救国救民的长途跋涉。
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集团成员有5人,除朱德和周恩来外,其他3人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皆是湖南人。而任弼时恰好也是第一师范附小的学生。那时,任弼时对就读中专的毛泽东十分崇拜。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一直被同学们称之为“小秀才”,时在考试分数榜上写着第一名的名字,张贴在一师附小大门处的墙上;也时有写作范文在年级中传阅。这个比毛泽东小11岁的“秀才”让毛泽东十分喜欢,他和何叔衡将任弼时介绍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任弼时仅16岁。在尔后的29年中,任弼时一直保持在第一师范学习的习惯和理念,为党的工作孜孜不倦地奋斗,长期主管中央书记处工作。这位戴宽边眼镜的儒将成为开国元勋中的伟大人物,不能不说是湖南一师这棵大树奉献出的丰硕果实。
我们还牢牢记着何叔衡、蔡和森等光辉的名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照片中,何叔衡那漂亮的胡须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同学们和共产党人都敬称他为何胡子。何叔衡虽说比毛泽东大17岁,但是地地道道的同窗,他们同时由湖南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习;他在后来又协助毛泽东主持一师附小工作,两人友谊更加深厚。何叔衡在一师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待人诚恳和办事热忱,从不以“老大哥”自居,倒时刻像关心自己的亲弟弟亲妹妹那样去照护同学,典型的班干部,这为他从事革命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指挥才能和组织经验。蔡和森比毛泽东小两岁,字润寰,号泽膺,与毛泽东的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成绩很了不得,总是与毛泽东、肖子升一道,在第一、第二、第三的“交椅”上轮流转。最令人感慨的是他追求知识的“牛”劲,除了上课,他几乎将全部的时间丢在学校图书室里,对文学、哲学、历史都有极深的研究,出口成章,思维慎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逝世后,中共中央称他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这既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也是对他在一师求学时的最准确的毕业评语。
从师范培育教师的角度来说,李维汉是从第一师范毕业后,既成为职业革命家,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代表人物。他在一师读书时,其学业总是以一长串“优”字填写在成绩单里,所以,他从1917年开始的十年间,受聘担任一师附小新级部主任和一师教员。当然,他同时也进行共产党的地下活动。革命到延安,他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北公学校长、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马列研究院中国教育研究室主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这是他在一师积累的教育经验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后来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亦是他系统地研究少数民族问题和统一战线工作有突出的贡献而奠定基础的。
从1903年到1949年这风雨雷电激荡中华的漫长时光里,由湖南一师出发,走过书院路,汇入到社会洪流中的优材生,大都有着激烈壮怀,投笔从戎,成为军中好汉。毛泽东、任弼时、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如此,其他的学生也如此。段德昌肄业后赴黄埔军校学习,后致力于湘鄂西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连打胜仗,英名盖世。解放后,中央政府为他颁发了第一号烈士证书,中央军委确定他为我党33个军事家之一。张国基毕业后出国进行“向外发展”的革命活动,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中央独立第一师师长。罗学瓒从法国“勤工俭学”、学习国际共产主义经验归国后,主要在湖南的许多县开展农民运动。他建立的湖南农军成为秋收起义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郭亮刚从第一师范毕业,因毛泽东调中央,22岁的他就接替毛泽东在湖南的地下党工作。他所有的传奇不必多说,仅“郭亮带兵抓郭亮”的故事就留传千古。夏曦是毛泽东的同窗,他在1932年至1934年里,与贺龙、关向应在和党中央失去电讯联络的情况下,独立地坚持革命斗争,保存了红三军的骨干力量,这番功绩最为脍炙人口。毛泽民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他战井冈、走长征,后在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光荣牺牲在大戈壁风沙之地。毛泽覃也是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猛士,战井冈,后在红军主力长征时,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年仅30岁就壮烈牺牲。还有袁国平在井冈山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斗中屡建战功;刘畴西是红军高级将领,和方志敏并肩战斗。在方志敏遗著《可爱的中国》中,多次讲到他的赫赫战功;陈天华是民主革命家,他创立华光会,策动长沙起义;陶峙岳先为国民党第八师师长,痛击日寇,是“抗日名将”,后起义于新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周鲠生作为教育家和国际法学家,也在另一条战线与腐朽势力而战斗,他创办的《民国日报》因宣传民主革命、揭露袁世凯企图复辟称帝的罪行,遭到悬赏通缉,多方周旋方才脱险……不尽的英雄,不尽的英烈,第一师范就是编辑一千册、一万册书,也写不尽无数热血男儿奋战沙场的壮丽人生!
湘江后浪推前浪。第一师范的教师们也是站在长沙城南制高点妙高峰上,眼望苍天云海,胸怀天下。新一班老师进来了,老一班先生走出去了,从书院路出发了。他们带着第一师范“为人师表”的精髓,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教诲更多更多的学生。
在中国教育史上,徐特立是无可争议的绝对应该记录的人物;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徐特立绝对是书写在前列的人物。因为,这个“特立独行,高洁自守”的伟人在他人生的91年中,与书本、与教育结缘82年,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特别的贡献。我们小时候在课堂里曾读过称赞他的句子:你昨天是我的先生,今天仍是我的先生,将来还是我的先生。这当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一个人代表无数人对一个人的至尊评价。徐老先生在第一师范也有几句治学名言:“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不动笔墨不看书”。“救国的方法首在教育”……这可知他在校园内外是怎样谆谆地教导学生,而自己又不遗余力地实践的。如今,“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已是第一师范的校风,镌刻在大堂的墙上,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位老师在每天都要经过那里,都要把这条校训默读一遍。
先生徐特立亦是彻底的革命家。他充满激情地走出书院路,到法国去勤工俭学,到德国、比利时去考察教育,参加南昌起义,参加井冈山“反围剿”战斗,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身经百战,毫不退缩。1935年到达延安后,又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90大寿时还为第一师范题辞:发扬革命传统,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在1968年11月,临终遗嘱也是“将遗体献给医学科研部门”,可见他对教育事业至死不渝的忠诚。解放后,他亦六次走进书院路,走进第一师范,走上那六级阶梯,走进那熟悉的校园,走到老师和学生之中。他对第一师范的眷恋永远荡漾在书院路的吟咏里。
杨昌济先生以其非凡的教书育人之功绩而留影于史记之中。他是伦理学教授、教育家。他在第一师范担任修身与教育学教员时,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正是他的谪传弟子。他曾经用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心迹:自闭桃园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他善于发现人才而着力培养。他在日记中是这样评价毛泽东:“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此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曾国藩)、梁任公(梁启超)之例以勉之”。他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己身之利益为社会之牺牲”;他认为人要加强意志的磨砺:“对于己身,则能抑制情欲之横恣;对于社会,则能抵抗权势之压迫”。他特别讲究实践的作用:“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谈”。他的思想对毛泽东等革命者有极大的影响,毛泽东在创建新民学会时说:我们都是杨先生的学生,他的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是产生我们学会的原因之一。
在1918年6月,正是夏季风刚烈劲吹的时候,杨昌济先生也从书院路走了出去。他应蔡元培的邀请,赴北京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授。最有意思的是在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书院路出发,也走到北京城。杨昌济对这个学生仍十分疼爱,决意“欲栽大木柱长天”,他将毛泽东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使他正式走上了永不回头的革命之路。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国歌响起,亿万中国人民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歌词作者田汉先生,曾是第一师范的语文教员。这首歌确定为国歌是后来的事情,但田汉在第一师范教书时,他扎实的语文根底,特别是白话文的功力,以及丰富的文学艺术知识,使他一直是无数学生所崇拜的偶像。他曾赴日本就读东京高等师范,钻研外国文学戏剧,时有诗歌、戏剧作品发表,同学们都尊称他为“中国易卜生”。在课堂上,田汉先生认认真真地授课,把精通博晓的汉语教得像音乐那样悦耳动听;课余间,他携学生或坐在妙高峰的绿林中,或坐在围栏天井的月光下,神形兼备地畅谈诗歌与戏剧创作知识。那时田汉先生还未创作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但同学们都知道这位先生一定会在中国文坛上,会在中国革命大洪流中,高高张扬风帆那般的旗帜,成为划时代的英雄。果然,他从书院路走了出来,走进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第一梯队。
我国第一批学部委员有三人曾是第一师范的教师,这是李达、黎锦熙和杨树达。他们走出书院路,叱咤风云,显出英雄本色。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门人员很多,李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当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扛鼎人物。他撰写的近百万字的《社会学大纲》和《经济学大纲》,还有几十万字的《〈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以及数百万字的哲学论著,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黎锦熙是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曾是第一师范的历史教员。他走出书院路,一直致力于我国语言统一的工作。早在1915年,他就宣传推广普通话。他编纂的《汉语词典》、《中国大辞典》等辞书,是后人不可缺少的工具书。杨树达曾在第一师范担任语文教师,是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他也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就读时的老师,同时还与毛泽东一起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几十年来,他著作等身,被称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一代宗师”。
从书院路出发的教师们中还有很多伟人。周谷城写就《中国社会史论》、《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史》等著作,在毛主席的支持下,完成了《世界通史》这鸿篇巨制。他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谢觉哉赴延安后,担任司法部长、最高法院院长等职,解放后亦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夏丏尊是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出版家,他倡导的“大众语文”运动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留下光辉的篇章。辛树帜是著名生物学家、农史学家、教育家,他主持整理了数十种古农典籍,发表了数百万字的专著和论文,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舒新城是著名教育家、出版家、辞书编纂家,他在解放前编纂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方面的辞书,解放后亦修订《辞海》,堪称辞书编纂的泰斗。陈子展是著名文学家,他写作了《诗经直解》和《楚辞直解》,是研究《诗经》和《楚辞》的一位卓有成就的专家。王先谦是近代作家、教育家、语言文学学家。他是杨昌济、程潜等名人的老师,他的著作多达247卷。皮锡瑞是著名经学家。他的经学文章百余卷,数十万言,是经学研究的宝贵财富。易白沙是民主革命活动家,他的《孔子平议》是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最早檄文之一,他所著的《诸子无鬼论》,肯定和赞扬古代无神论者,时至今天也有诸多的进步意义。
此时此刻,我们还不能忘却解放前46年间,从书院路走进来,又从书院路走出去的校长们。他们有34位,是:王先谦、刘棣蔚、戴展诚、郭立山、陈树藩、谭延闿、刘人熙、瞿宗铎、王达、王凤昌、文启泉、曾沛霖、孔昭绶、朱振黄、张干、武昭程、尹集馨、彭政枢、文徽典、覃汉寰、易培基、李济民、彭一湖、王凝度、熊梦飞、罗驭雄、谢祖尧、王泽衡、陈奎生、杨国础、刘鸣剑、魏先朴、马文义、杨允元等。不管他们在第一师范工作期间,还是在之前或之后,走的是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但是,英雄何必问来路,英雄何必究归程。我们断不可忘记,是他们精心打造了这所学校,使学校生存下来,发展壮大起来。第一师范的每块砖石上有他们的心血,他们用教书育人的精神筑建了这座辉煌的教育城堡。
其实,还有许多熟悉的身影,特别是在解放后的方队中,我们熟悉的那些名人的名字更多。他们在今天仍在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我们定定地看着从第一师范大门里走出来的伟人们,一股冲动涌上心头,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只想加入到这支庞大的英雄队伍。不管今后能不能成为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