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我曾经向往的一师 [ 撰文\蔡测海 ]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8-08浏览次数:


我幼时的梦想伴着煤油灯桐油灯和松明子灯燃烧了许多的夜晚,有雨有雪的,或者月朗星稀的长夜。乡下的幼稚的生命像野草一样疯长,而梦,总是遥不可及。
终于有一天,我们那遥远的世界听不见它的声音的地方,那个胡乱洒满生命的地方,有一个乡村英雄考上了湖南第一师范,这个人由此成为我们的明灯,他照亮了我的梦想。第一师范,毛泽东读书的地方,那学校培育了一个人,这个人培育了一个国家。这样的一种因果关系,足以让你去景仰这所学校吧?我要有幸去读书,就去读湖南第一师范,将来当一位公办老师,当民办老师不行,公办老师吃大米,民办老师吃杂粮。而且,我一定构思了一个美丽的小学教员的职位和一个同样美丽的爱情故事。后来阴差阳错上了北京大学,当了作家,我依然会回味当初的梦想。
我多次去过湖南第一师范。第一次去是一个人,第二次去是一个人,第三次去还是我一个人。我对这样一所学校总是充满敬意。依山而建的梯级排列的老房子。麻石的台阶。古井。屋顶有个火炬的图书馆,我当时以为那四方形的建筑里有许多书。那条路叫书院路,长满法国梧桐的林荫道。从那儿走出城是南郊公园。走到江边可望岳麓山和江心的橘子洲。我一个人来到这里,不结伴而行,是为了少一些说话,多一些沉默,潜心地倾听历史。历史不需要解说,只凭你体味。就是在这样的地方,那位从韶山来的农家孩子,从先生那里,从书中,从时事风雨中,获得思想和灵感,看北去的江流,若比心事浩荡,于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天文地理,四书五经,是书生都读得,要经世致用,化为社会江山都是难得。关于湖南第一师范,在湖湘文化史的位置,大不如岳麓书院。然而,在毛泽东他们读书的那个时节,第一师范,难道不会有那么几位大知识分子吗?湖南一师与岳麓书院有不一样的格式:岳麓士人闻达天子,道德文章治天下。湖南一师的下层知识分子着眼天下,运动草民,革天下的命,学以致用最好的历史公案是湖南一师的下层知识分子做出来的。用则实践,毛泽东的一生是很看重实践的。
伟人去了,抹了一座学校一些光华,而阳光下的这所学校,一身朴素,黑瓦灰墙,依然的朴实的知识分子打扮。这所学校,教人再教人,她是一所培养教师的机构。她教人学养,再使人实践学养。
实践与学养,哪个更重要,很难说。有则新闻,一个木匠倾家荡产造飞机,结果是飞机摔成一堆木头。这是个例子。一个没学养的人,要造国家、造社会,那就是灾难。湖南一师培养了伟人,但她的工作还没做完,她还要教人,再教人,所以,这所学校长久地存在。说学校是人的加工厂,这话有些粗俗,学校让一个人变得通情达理,变得多思,这是一定的。一师不可能不断地出伟人,但一定会不断地出优秀的人,那也是一定的。
毛泽东在一师毕业,后来又读很多书,他北大当图书管理员,那么多书,他怎么会没读书?有的人在举例的时候,就说,毛泽东只读了师范,一样治国治军治天下。这治很霸蛮。实践第一,是讲哲学,讲方法论,讲认识论。讲做人,还是要学养第一,学养好,不一定能做大事,做大事,必须好学养。
第一师范,是教人的地方;第一师范,是好好读书的地方。
毛泽东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又说,书读得越多越蠢。你听他哪一句话?两句话都要听。
再后来,我去过一次一师,我的朋友、评论家凌宇教授当时在那里读书。
再后来,我的一位朋友的弟弟在一师当副校长,我很沾了些光荣。车过那里,书院路,长满法国梧桐的林荫道。我望一眼那灰墙黑瓦,想象那些俊男美女把花样年华续上一代伟人。一师永在。

(蔡测海,一级作家,其小说《远去的伐木声》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版权所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地 址: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邮 编:410205
                     湘ICP备05000548号      湘教QS1-200505-000191
                     管理:宣传部    电子邮箱:xcb@hnfnu.edu.cn

官方微信
湖南教育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