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人文的天空 [ 撰文\李存葆 ]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8-07浏览次数:


宇宙悠邈,造物神秘。尘寰奥博,世象纷纭。人生匆遽劳瘁,命运莫测高深。充满灵性的先贤们“写忧而造艺”,畅怀以成文,以诗叹幽婉玄远,咏琴心剑胆;以行叙悲欢离合,述人间兴衰,写灵肉浮沉……
一师,便是这样的篇章。大起大落也好,大悲大喜也好,大彻大悟也罢,多少人,多少事,从这个门进来,又从这个门出去。煌煌巨星也好,微微萤光也好,寂寂如灭也罢,均在这篇章之中,或蛰或伏,或隐或现,或明或亮。是词,是句;亦呼,亦叹;可圈,可点。
人的记忆有时宛若幽静的深潭。这深潭平素微波不兴狂澜不起,偶有感应的石子投来,才会浪翻波叠,让人遥思绵绵。许多年之后,我应文友之约来到长沙,来到一师,一师给我的感觉则要强烈得多。想来应是樱花怒放的季节,门柱和回廊上随处可见的樱花图案暗香浮动,每一朵每一瓣似乎都在述说着百年的沧桑。面对一师,穿行于卷迭浩瀚的古典长廊,仿佛置身于人文的天空,那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诗行,那散发眩目光芒的日月星辰,定然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福祉,是大自然蕴含的神秘力量。而当我感觉到我是真真切切地站在一师的天空下了,那种扑面而来的凝重感,则如铁似铅般撞击过我的胸口,直至回京数日后,仍感觉到胸口隐隐作痛。而现在,我想倾诉,不是浪翻波叠,而是用胸中郁结已久的血块。
一师曾是一块孕育革命火种的园圃,也曾留下过张栻、朱熹、曾国藩、左宗棠、黄兴、章太炎、毛泽东、杨昌济、徐特立、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时等杰出人物和美、英著名学者杜威、罗素等人的足迹,孕育了一大批功勋卓著的革命先驱,造就了许多享誉国内外的仁人志士,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专家学者、教育人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曾翻阅过厚厚的三卷本《辞海》,一师被列入条目的竟有46人之多,其中毕业于一师的学生有18人: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段德昌、任弼时、李维汉、张国基、罗学瓒、郭亮、夏曦、毛泽民、毛泽覃、袁国平、刘畴西、陈天华、陶峙岳、周鲠生、胡然;曾在一师执教的教师有16人: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杨树达、李达、田汉、周谷城、谢觉哉、夏丏尊、辛树帜、舒新城、陈子展、王先谦、谭延闿、皮锡瑞、易白沙;城南书院时期师生代表12人:张栻、黄兴、曾国藩、左宗棠、何绍基、贺长龄、罗泽南、郭嵩焘、王闿运、邓辅纶、张百熙、樊锥。在这些人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7位,国民政府首脑1人,有无产阶级革命家9人,无产阶级军事家2人,民主革命家2人,新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3人。据统计,在大革命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仅一师就有100余人,北上延安、抗日救国的一师学生则更是多达300余人……
我看到了峨冠博带的先哲们正面壁而坐倚窗而读,我也仿佛听到了那刺破重重夜幕的歌哭和嘶喊。那是思想的血在涌,那是革命的血在流,那是历史的血在这里汇聚并找到了一条共同的出路。
一师,一个并不显赫的庭院,却容纳了那么多的历史烟雨、那么多启世救国的真理、那么多叱咤风云的英雄和伟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相信就连宋人张栻在始创城南书院时,也绝没有想过千年之后这里会成为历史的盔甲和革命的护心镜。是偶然中的必然也好,是必然中的偶然也罢,任何评说在一师面前都将会显得苍白和肤浅。
我想,不仅仅因为我是一个军旅作家才对一师倍感亲切的,实在是因为一师的阳光和雨露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直接或者间接,都会有一种感恩的情结,只怕是这一辈子也是解不开的。且愈是年纪大了,这种情结愈是牵扯着你、纠缠着你,让你时常生发出许多的慨叹来,即使是记忆也会经常打开闸门,那奔涌而出的,是湘江的水,亦是英雄的血。
一师的精神绝不是哪一个人的精神,一师的境界也绝非某一个人的境界,一师是经由时间的检验和集体的智慧而共同结晶的一师。属于历史的一师是厚重的、血性的、先锋的,是富有献身品质和探索精神的。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和平年代,一师人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姿态就值得期许了。
在一师这片人文的天空下,或许未来会告诉我们,属于一师的更为眩目的辉煌才刚刚开始。

(李存葆,著名军旅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其代表作有:《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沂蒙九章》等。)


版权所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地 址: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邮 编:410205
                     湘ICP备05000548号      湘教QS1-200505-000191
                     管理:宣传部    电子邮箱:xcb@hnfnu.edu.cn

官方微信
湖南教育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