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光荣榜上,马克思主义学院21级思想政治教育1班的“硕果”熠熠生辉:班上有22人成功“上岸”,考研升学率高达43%。其中,多名学子被湖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双一流”名校录取。尤为亮眼的是,该班学生党员考研录取率高达75%,以绝对实力彰显了“头雁”风采。这份沉甸甸的集体荣耀,不仅是个体奋斗的成果,更是学院精心培育、优良学风熏陶、同学互助共进、党建引领示范共同作用下的生动篇章。
学院托举护航考研路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见效。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学科理论为支撑、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见习实习研习实践与党团活动有机融合为特色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考研学子夯实了专业根基,更锻造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综合素养。
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构建的考研护航体系,也为优异成绩提供了强力托举。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工作出发点,构建“全周期”考研服务体系,大一讲“考研规划”,大二讲“院校选择”,大三讲“备考策略”,大四讲“实战技巧”,为学生的考研之路谋篇布局;组建“三师协同”指导团,专业导师指导同学们精读参考书目、解析历年真题,辅导员老师全程陪伴、给予支持和鼓励,校友导师分享院校选择、初试复试经验,为同学们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考研指导;完善“全链条”支持政策,时间保障上把大四上学期“黄金备考期”完整留给学生,生活关怀上做到领导老师日常看望、节前考前暖心问候,应试指导上做到第一时间召开专题指导会、建立“调剂信息共享库”,让同学们在漫长的考研过程中真切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勤学善思锻造优良学风
自入校起,在辅导员胡英和班主任胡慧娥的共同引导下,班级学生就将学风建设作为班级发展的生命线。一纸“课堂无手机、笔记共分享”的公约,让专注成为课堂常态;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对未来的规划展望、考研学长的经验分享、一线良师的教学思考,总能让课桌间弥漫着热烈的探讨氛围。学院会议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明的讲话“思政教育不是灌输、不是说教,而是碰撞与启发”,至今印在徐雪情心中,让她立志成为一名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思政课教师。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堂上,贺汉魂教授对“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深刻阐述,让同学们深受触动。正如黎秀文所说,“我们拒绝躺平,我们要用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这些浸润式的集体活动如春雨润物,不仅让班级在英语四级、教师资格证等考试中保持将近百分百的通过率,更让每位同学在思想碰撞中找准了未来的人生坐标。
丰富的实践活动助推学风建设向更深层次递进。依托学院“理论宣讲+红色研学+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矩阵,同学们化身“星火领航”宣讲团成员,走进城乡社区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踏上“重走主席游学路”的征程,在宁乡黄材的山路上感悟真理力量;暑期“三下乡”实践中,他们用纸笔调研乡村振兴和基础教育现状,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学思并进、知行合一”,是全班同学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四年来,同学们在“田家炳杯”师范生技能大赛、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等各级各类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多个团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省级立项,为考研佳绩筑牢了坚实的基础。
寝室“战队”诠释团结合力
考研之路并非独行,一间寝室就是一支并肩作战的“冲锋队”。书桌前此起彼伏的翻书声、凌晨灯光下相互抽背的热烈讨论、模拟考后毫无保留共享的错题笔记,这些温暖又充满力量的片段,拼凑成了青春最动人的奋斗图鉴。
学生公寓6栋509室的四位女生,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刘扬、雷乐旋、何思旭、蔡芸四位女生,以“笔记共享、难题共解,焦虑谈心、疲惫鼓劲”的共学模式,将寝室打造成温暖而高效的考研加油站。从信息互通、资料共享到模拟面试、情绪支持,她们在备考全程默契同行。最终,四人全员“上岸”,刘扬同学更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跨考”进入安徽大学哲学专业。“我们不是独自战斗,而是默契并肩”,雷乐旋的话语道出了团队力量的真谛,完美诠释了“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的成长哲理。
党员先锋彰显“头雁效应”
在考研征途上,一抹鲜亮的红色始终高扬。班级14名学生党员中,12人积极报考,9人成功“上岸”,录取率高达75%。她们不仅是学业上的佼佼者,更是行动上的引领者,生动践行“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承诺。喻雨妍以英语(二)92分、综合成绩第三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她的“英语宝典”惠及全班;罗姝畅专业课双科近满分(143分、142分),以总分415分圆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其复习方法被广泛借鉴。她们无私分享精心整理的笔记、耐心解答疑难问题、交流高效备考心得,营造了“一人考研、带动一片”的浓厚氛围。班上同学深受感染,纷纷向学生党员看齐。
党建引领在此刻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将学生党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推动学风建设和考研成功的强大动力,红色基因在学术攀登的征途中熠熠生辉。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句铭记于心的校训,是指引同学们继续前行的灯塔。未来,他们将扎根祖国大地,把青春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时代画卷上挥毫书写奋斗华章。

(一审:张莎莎;二审:侯蓉;三审:欧阳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