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记得二十八年前我接受启蒙教育时,语文课本的目录前有一组插图,直到现在我还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背得:清水塘、船山学社、爱晚亭、橘子洲头、第一师范。年轻的语文老师对我们这些孩子说:“插图上的这五个地方,都在省会长沙。除了船山学社外,其他四个地方都与毛主席有关,尤其是第一师范,那是毛主席求学的地方,对主席的一生影响最大。你们长大以后若能考上第一师范,成了毛主席的校友,当了光荣的人民教师,那就是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了。”
来到省城之后,我一直想了却自己的心愿:找个时间去书院路看看我景仰的第一师范。
我景仰一师,当然是与一代伟人毛泽东有关。在我眼中,主席永远是伟大的。我佩服他在军事上外行打败内行(他毕业于一师,竟打败了毕业于日本军校的蒋介石),我佩服他在历史上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新中国,我佩服他承屈原之风在诗词上所展现的磅礴气势令历代帝王的粉脂之作黯然失色。
一九二五年深秋的一天,三十二岁的毛泽东独立于长沙橘子洲头,面对滔滔江水,沉思着中国革命的命运。之后,挥毫写下了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霸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既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蕴蓄于胸的大志,也表达了他对年轻时在长沙与同学活动的回忆。毛泽东在长沙读书的地方是第一师范,是一师给了他无尽的斗志和力量,并最终领导人民得解放。
一师不仅培养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而且还培养出了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段德昌、李维汉、任弼时、张国基、郭亮、夏曦、袁国平、毛泽覃、陶峙岳等大批杰出人物。
一师,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二
一师的前身是南宋理学名儒张栻于1161年创建的城南书院,1903年才改为师范学校,因而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
近千年来,一师英才辈出,尤其是十九世纪以来,一师的师生几乎左右了整个中国近代史。每当到了国家兴亡、民族危急之际,人们都会看到一师师生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身影。自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大革命时期,一师是“湖南教育界的一面旗帜”、“湖南革命青年的大本营”,因而成为湖南革命文化的发源地。
时至今日,一师不仅仅是一座学校,更是一面旗帜一种精神。如果你没有与毕业于一师人同事共处,如果你没有走进一师与广大师生交流,你是很难认识和把握一师这面旗帜这种精神的。
接到《峥嵘一师》的采写任务,我知道,自己必须与一师来一次零距离接触。
小车到达一师门口,司机说:“到了!”我没有立即下车,而是缓缓摇下车窗玻璃,透过车窗眺望一师。
这一次,我眺望的目光不仅穿过车窗,而且穿透了一师红色的围墙。一师向我敞开大门之后,我看见一艘教育巨舸穿过漫漫风雨驶进我的视线,那高悬在桅杆的旗帜上,分明绣着“湖南第一师范”的字样。
这是一艘续航的船,解放后又开始了崭新的里程。
三
1949年8月5日,对于长沙人民来说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长沙和平解放,一师也迎来了大喜的日子。
三天后,一师公推毛泽东在一师的同班学友周世钊为校长,并分别以全校师生和校友会的名义向毛主席发出致敬电。8月12日,毛主席复电。9月8日,湖南省临时人民政府明令周世钊为校长。
周世钊,这位比毛泽东小五岁与毛泽东同年逝世的宁乡汉子,与一师的关系太密切了!他毕业于一师,解放后任一师的校长、名誉校长,一直到病逝。他对一师的忠诚与关爱,令后来的师生敬佩不已。直到今日,人们透过一师的绿树空隙,仿佛又见他在校内踱来踱去的身影。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摆在周世钊面前的首要任务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当时的大宪章)所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教育工作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要想肃清思想上的不良影响,必须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同时,一师还面临一个回迁原址的问题。
怀着满腔热情,周世钊与他的同事们开始行动了。他们在市军管会的协助下,从反动分子手中收回了教育主权,取消了与师范专业不密切的课程,增加实习见习活动。同时,加强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学业水平,建立了工会、共青团组织,确定了为工农服务的办学方向。仅三年时间,一师实现了领导权性质、教育方向和教学内容三大巨变的目标。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周世钊心中仍有一个未解的结。那就是一师回迁的问题。1938年1 1月12日的那场大火,令书院坪那些建于191 1年仿日本青山师范风貌的校舍变成了瓦砾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一师校园内建立了省军区医院、明宪女中和妙高峰中学,鸠占鹊巢,一师先后迁到湘乡、安化等地,1946年才迁回长沙,以岳麓山左家垅原省立高级农业学校为校舍。
周世钊1950年进京晋见毛泽东时,曾提出将一师迁回书院坪旧址并予以扩大的想法,毛泽东在12月29日写给周世钊的信中说:“所说各事都同意,可以做,有些要逐步地做。”并为一师亲笔题写校名“第一师范”。
周世钊不甘心,1951年10月,他找到李维汉、程潜、王首道、李达等人,共同协商起草了《湖南第一师范迁建扩充意见书》,呈献毛泽东。
这时候的毛泽东尚不到六十岁,正处于意气风发的人生第二春,刚住进中南海不久,正在想如何解决西藏和台湾的问题,正在想如何带领全国人民在战后的废墟上建立自己的美好家园。作为一师的学生,他对母校是有着深厚感情的。他在1950年曾对周世钊说过:“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建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建国之初的毛泽东理性很强,虽然他对一师有着特殊感情,但在一师的迁建报告还是写下了“规模不宜太大”的批示。因为在他心中,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永远高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政务院虽有赞同的意思,但毛泽东本人坚决不同意:“建国伊始,财政困难啊!”
毛泽东,就是毛泽东!
1954年6月8日,一师自左家垅迁回书院坪。
四
作为一个晚辈,我虽然无缘目睹解放伊始至文革前夕一师辉煌历程,但湘江可以作证,妙高峰可以作证,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师的广大师生干劲冲天,场面动人。教师们经常聚在一起,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们经常聚在一起,对老师的讲课进行评论,师生交流,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改进。同时,还注重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1953年春,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到武汉讲学,一师派人去旁听。1956年6月,苏联专家费拉托夫教授和教育部柳湜副部长一行到一师视察,费拉托夫在学校听了课,搜集并解答了各种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校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这些给一师师生员工特别是教师以极大鼓舞。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是1950年12月29日毛主席为一师亲笔题写的校训。同时,徐老还题写了“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校风。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课,总是由校长周世钊介绍毛主席早期在一师的动人事迹,以激励大家不断进步。
严格的校训,严谨的校风,导致一师在建国后的17年里教育硕果累累:1953年被定为湖南省重点师范学校,1958年被定为湖南省实验学校,1960年被授予全国文教先进单位,1962年被列为长沙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仁济、孟湘砥老师分别出版了专著,曾令衡等老师发表了诸多论文。
当我在一师采访几位德高望重的退休老教师时,他们说:“我们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校的二传手,直到今日,每当回忆起当年前辈将一师的精神火把传递到我们手上时,我们仍为之动容。”
名校名师育名人。作为一师的教师,谁能忽视自己肩上的重任?
五
“文革”期间,一师受到干扰和破坏,红卫兵运动使学校党政组织处于瘫痪,学校停止招生达三年之久,部分干部、教师遭到迫害。由于一师是毛泽东、蔡和森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母校,又是徐特立、杨昌济等著名教育家工作多年的学校,在那个特殊年代,一师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阵地,成了湖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学校在复建、对外宣传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几位退休老教师向我讲述一师的复建过程时无比激动:“1960年,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根据1951年《湖南第一师范迁建扩充意见书》和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再次向党中央、国务院呈送了一师按原貌复建的请示报告。”
“中央批了吗?”
“当然批了。李富春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批的:同意!”
“这确实是个奇迹!”
1967年8月,党中央和国务院不仅批准了一师按原貌复建,而且要求重开“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
就这样,在被战火焚毁30年后的名校,重新以昔日风姿屹立在一师原址上。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校名和徐特立亲手栽培的两棵玉兰树以及陈列馆,成了一师的三大金字招牌。
毛主席的母校怎样?妙高峰究竟多高?
即便在那种动荡期间,国内外的游客依然慕名而来。从1970年至1976年,一师共接待国内外来宾4264611人,其中国内来宾4221232人,国外来宾24693人,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18686
一所师范学校,在短短的七年内居然接待了四百多万来宾,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许多世界名牌大学也自叹弗如。
也许,在当年曾经参观过一师的外国友人记忆中,一师与毛泽东的关系和一师在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六
1978年,一师及其附小被列为教育部办的全国20所重点中小学之一。
既为重点,当然要有与众不同的形象。这期间,一师除了清理冤假错案,还大力整顿教学秩序,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加强教学研究。
一师是长沙的,是湖南的,也是全国的,世界的。当年中国政府提出改革开放的口号,主要是指经济领域,而一师率先在教育领域予以响应和大胆实验。
在对美、日、苏、法四国的师范教育进行调查研究之后,一师对自己的学制进行了改革与实验。退休老师张义文先生说:“打倒‘四人帮’之后,我们在学制年限进行了四次改革:1977年招收参加统考的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81年改为招收参加统考和面试的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1986年仍招收初中毕业生,但学制改为三年;1992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开始培养大专程度小学教师的实验。”
中师培养大专程度的小学教师,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它不仅推动了一师的学制改革,而且直接和间接地推动了全国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受到各方的好评和赞誉。
除了学制年限,一师还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招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或四年,按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大纲和全国统编教材组织教学;招收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按小学教师素质要求,突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普通话、“三笔字”和音乐、美术、体育等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教学与培训;招收的在职教师,按专业培训学制骨干或学科短缺老师。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一师的广大教师从来未曾忘记主席题写的校训,为了不辜负“名校名师育名人”这个荣誉,一师下大力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诚心诚意解决教职工的具体困难,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选派教师出国考察和参加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各种研修班,推荐老师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中师和小学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大作,推选教师参加全国教研组织,鼓励教师出科研成果。
有道是,天道酬勤。由于广大教师艰辛付出,1977年至1 991年,一师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近100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教参达300多本。其中,周仁济编的《小学语文教学法》,郭涤尘、王辅湘、陈远俭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法》深受欢迎,在中南五省发行90万册,一度造成“洛阳纸贵”。
一师的荣誉室里又多了几块牌匾:1986、1992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两块);1990年全国办学思想端正,服务基础教育成绩显著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卫生先进单位(1990年);花园式单位(1991年长沙市政府颁发);1991年全国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先进单位。
一师,当之无愧。
七
如果说一师“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历史是一支优美的长曲,那么,1993年就是这长曲上一个闪光的音符。
1993年,为一师“三庆”之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求学一师80周年及校庆90周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李铁映、杨得志等先后视察一师,以毛泽东铜像及汉白玉浮雕群为主体的湖南一师青年毛泽东铜像广场建成,江泽民为铜像题名“青年毛泽东”,李铁映撰文《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李岚清、李铁映、刘正、王茂林、陈邦柱、郑培民等领导为“三庆”题词,5000余人的庆祝大会隆重举行,使一师与北京毛主席纪念堂、湖南韶山冲一起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以往,一师有太多的坎坷,当然也有更多的建树和荣誉。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只有与时俱进与历史同行,才能重铸辉煌,才不会被历史所遗弃。
当新千年、新世纪的门槛越来越近时,一师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已开办大专班的基础上,将学校整体从中师提升到大专,这是一师跨入新千年的目标。
遵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一师升格前,提出坚持“三项原则”,落实“十二字”办学目标,即“政治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师范性原则”,“实验性、示范性、高质量、有特色”,以培养大专程度小学教师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使学校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由中等师范学校向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稳步迈进。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校升格目标,一师下大力气狠抓五年制大专程度小学教师的培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作了大量调查和改革。一位年轻教师告诉我们:“现在一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估十分严格,由专家评估、教师点评和学生评教三大部分组成,按照专家组随堂听课评估——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教学常规检测——考试成绩统计——教研成果评价——综合评估结果、排出等级——学校认可——通知本人——填表入档案的程序进行,这样一来,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精益求精,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方能与学校同步前进。”
一师的领导班子十分清楚:只有一流的老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创造一流的学校。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他们严把教师入口关,对教师尤其是新来的教师进行一师意识、师范意识、时代意识的灌输和教育,要求养成一师精神——“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重视基础理论培训和实践经验熏陶,鼓励大家积极探索多出成果。
是的,作为湖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母校,一师是不能容忍懈怠和庸碌的。
众志成城,所向披靡。2000年3月,教育部批准一师由中师变更为专科层次的普通高校。
而八年之后的今天,湖南一师已升格为本科院校,其名亦变更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这对湖南一师而言,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八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走进主席当年在一师求学的八班教室,心中就会感到一股精神暖流在胸间潮涌。
一师,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名人,更主要的是培育了一种精神。
当年,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人在一师接受先进思想教育,并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而今,无数的热血青年在此学习各科知识,继往开来,不久将成为中国教育战线小学战区的主力军。
在回廊上,我采访了一位女生:“同学,请问你在一师读书几年了?”
“两年了。”
“读的什么专业?”
“英语。”
“进一师两年,有何感想?你觉得自己的变化大吗?”
“变化可大了!我是独生女,以前在家娇得很,甚至可以说有一点点桀骜不驯。到一师读书后,每天接触到亲切而严谨的老师,听他们讲起一师的传统,再经常到青年毛泽东纪念馆走一走,就感觉到自己被一种氛围所笼罩和浸染,不知不觉就变了。我今年暑假回家,父亲说我有点像毛主席的校友了。”
“你觉得一师有哪些特点?”
“一师是革命的摇篮,是教育的旗帜,这里严谨的校训、校风、优秀的传统让我们年轻人获益非浅。我进来之后,发现这里的师生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勤奋的精神,朴实的作风和求新的品质。一师的传统教育宗旨是:让学生了解一师,学习一师、研究一师、发展一师。不管你以前是哪种人,只要你进了一师,在这里呆上一段时间,你就会不知不觉地被同化,被打上一师的烙印。”
望着女生远去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一种精神力量在无限延伸……
九
长沙,朱张渡。
冒着绵绵细雨,我站在码头这边向河西方向眺望。
当年,朱熹与张栻就是在此共渡一舟往返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的。河西的岳麓山与河东的妙高峰,仿佛是古城之双乳,奔流不息的湘江,就是甘甜的乳汁。湖湘文化的源泉与营养,均来自这两个地方。
白云千载,岁月悠悠。
随着长沙市的交通发展,今天的朱张渡早已废弃,但在湖南人的精神河流上,它依然在营业在摆渡。随着一师东方红校区的建成,朱张渡在精神河流上将继续承担摆渡人的责任。
爬到岳麓山主巅,俯瞰朱张渡,我感到湘江变成了岁月之汪洋,朱张渡上的精神轮船正驮着一师驶向新世纪、新千年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