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学院篇 | 外国语学院:红色铸魂育英师 语通世界塑新才

来源:外国语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12浏览次数:

外国语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03年湖南师范馆的“英语科”,该科旨在“习得普通英语英文,以增进知识并解悟高等小学校英语教授法”。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中师英语教育,于2002年开办英语教育专科专业,2008年升格为本科,2014年外语系更名为外国语学院,并于2021年与公共外语教学部合并,组建为新的外国语学院。

学院现开设英语和翻译两个本科专业,均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师范类)专业突出英语卓越教师培养特色,深化“全链条”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改革,2018年在全省30所高校参评英语专业综合评价排名前列,2023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第二级认证。英语(普通类)专业和翻译专业积极对接产业需求,向国际商法、国际传播等方向融合拓展,培养能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贸、涉外法治、翻译与国际传播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学院同时开设英语辅修专业和日语国际商务与语言服务微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教授8人,副教授23人,博士32人(含在读),有湖南省学科带头人、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湖南省教学能手等10余人,聘有“海外名师”2人,校外行业导师和实践导师17人。

学院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红色底色、师范本色、文化亮色”的办学理念,立足百年师范传统与湖湘文化沃土,形成了“红色铸魂、师范强基、学科精研、服务赋能”四位一体的特色发展格局。

一、红色铸魂:创新构建立体化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充分挖掘主席母校红色教育资源,以育“大先生”为己任,以“红色基因+外语能力”深度融合为核心,构建“专家引领—课程培育—文化传播”立体化思政育人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外语人才。学院为湖南省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标杆单位,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基地”,有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湖南省高校外语课程思政“陈喜贝明师工作室”1个、湖南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联盟专家2人。

开设红色课程育人。“毛泽东诗词英译赏析”“一师故事英语说”等红色课程入选校级特色金课项目,“综合英语”“教师英语口语”等课程获评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近年来,在全国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李双团队获特等奖,陈喜贝团队、王晓团队、王彩虹团队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全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用英语讲好湖南故事”短视频大赛、跨文化能力大赛等国家级奖项24项,省级奖项68项。师生用英语创作的红色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在学习强国和湖南教育电视台发布,深受好评。

融合思政志愿服务。学院提质“第二课堂”,通过“青茧”志愿服务队引领学生走进街道社区,打造以特色英语课为基础的“四点半课堂”,为留守儿童构建家门口的“幸福驿站”,并与新疆、贵州的40所中小学合作,推进线上“云支教”,助力乡村英语教育。学院学生志愿服务团队连续三年获校级优秀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称号,入选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七彩四点半”志愿服务项目示范实施团队;暑期“三下乡”团队连续六年获全国百强团队,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优秀项目,被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官方主流媒体报道共计2000余次。

二、师范强基:全力探索CMSSIR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学生主体、成果导向、精细管理、铸就卓越”,以“课程品质化、培育双导化、协同机制化、活动体系化、成效指标化”五化标准,打造英语“润之英才”品牌,逐渐形成了协同育人机制下(Cooperation),以双导师制为特色(Mentoring),打牢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Specialty),突出师范技能锤炼(Skills)、教育教学创新(Innovation)与研究能力培养(Research)的“CMSSIR卓越英语教师”培养模式。

深化“全链条”式培养。完成《英语专业内涵发展改革方案》,以润之英才班为试点,优化英语(师范)专业“全链条”教师教育培养。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多渠道调研企业需求、基础教育需求,组织研讨、形成报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日常教学监管。各系室对标国家标准、认证要求与评估指标,认真审核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形成性评价材料、实践和毕业环节材料等;学院领导日常巡课、听课、看课,教学督导听课、评课,确保日常教学规范有序,为学生打牢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构建“三全”课程体系。以“金课”建设为抓手,立项省级一流课程4门,校级A类金课14门和B类金课52门。构建“三性合一”全要素语言能力课程、“四维融合”全方位教师教育课程、“三线联动”全过程课程思政的“三全”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卓越素质培养。

规范实践教学环节。与10所教研联盟小学、14所优质中学和近10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保障毕业论文质量,学院建构五维管理机制,加强全过程强化指导。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阅读、写作、笔译、口译、综合能力、跨文化能力大赛以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近百项;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5项。学院获国家级教育规划项目、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奖、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成果奖1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

三、学科精研:聚力传播湖湘文化与诗词外译

立足学科前沿发展,以“红色翻译领航、文化外译赋能、跨学科融合突破”为特色发展路径,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与实践优势。

形成特色研究方向。以“毛泽东诗词英译”“湖湘文化外译”“音译研究”为核心方向,首创“毛泽东诗词翻译四维分析法”,相关论文被《中国翻译》《外语教学》等CSSCI期刊收录12篇。

拓展“翻译+”跨学科研究。学术成果多维发展,多种专著如《利玛窦西学汉译中的文化适应策略研究》融合了翻译与历史,《马洛悲剧中的恶棍英雄人物》是翻译与文学互鉴的成果,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建立则体现了翻译与技术协同。

构建“基地+”学术共同体。形成涵盖省、校、院三级的科研平台体系,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依托“湖南省书院文化国际传播中心”“湖南省红色经典国际传播研究基地”“乐之论坛”等基地与平台,

在科研项目申报与成果产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外语界》《中国外语》和《外语教学》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SCI、SSCI和A&HCI论文2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主编或参编教材20余部。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学院教师扎实的学术功底与研究能力,也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借鉴,更转化为反哺教育教学的丰富养料。

四、服务赋能:助力绘就新时代外语教育发展蓝图

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率先启动新一轮公共课程改革,出台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24-2025),通过提供定制特色应考方案,开展学习策略系列培训,定期进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答疑,建设四、六级考试数字资源库,举行“英语角”等第二课堂活动,推行“赛-考-研”结合的促学机制等,大大提升了全校大学英语四、六级与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通过率。

促进国内外合作交流。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还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等多所国外高校开展合作,互派留学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办学成果辐射范围广,国内二十余所高校借鉴了我校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专业建设举措;学院开展的国培项目累计培养青海、新疆、宁夏、贵州等地中小学英语教师3000余人,推动了教育协同发展。

  

学院育人成效明显,涌现出刘文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曾晓婉(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一等奖获得者)、陈加贝(“首届中国乡村新生代教师奖”获得者)、刘咪(入选“为中国而教未来教育家项目”)、李子怡(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特等奖获得者)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外国语学院将立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以学科生态重构与人才培优工程为双轮驱动,持续深化一流专业建设,全力推进一流课程,着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师范特质的外语教育创新生态,全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为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审:张莎莎;二审:侯蓉;三审:欧阳斐)



版权所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地 址: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邮 编:410205
                     湘ICP备05000548号      湘教QS1-200505-000191
                     管理:宣传部    电子邮箱:xcb@hnfnu.edu.cn

官方微信
湖南教育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