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学院篇 | 物理与化学学院:理工融合、交叉赋能,培养高素质本科人才

来源:物理与化学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次数:

物理与化学学院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一四”战略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自2021年成立以来,以思政引领筑牢育人根基,以学科交叉融合深化育人创新,以一流教师队伍与一流课程建设增强育人力量,于实践中展现突出的育人实效。

学院是学校“国家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和新工科拓展的主要承担单位,现开设3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有物理学(2022年9月招生)、化学(2023年9月招生),新工科专业有柔性电子学(2024年9月招生);物理学专业开设了“润之英才”基础学科拔尖班。在校生1498人。学生在全国科学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41项,教学设计单项奖48项,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科学教育专业第一。2022年学生考研录取率18.75%,2023年达39.56%,均居全校第一。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副高级职称21人;获博士学位教师63人,博士人数占比80.77%,教师队伍涵盖理、化、生、材料等多学科。近三年立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1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开发特色教材10余部、在线课程6门;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一、深化“两个融合”,提升培养质量

(一)深化学科融合

探索人才培养改革新路径。依托团队资助与青年学者孵化计划组建多学科研究团队,推动物理、化学、材料学交叉融合,2024年成功申报湖南省唯一的柔性电子学专业并招生,同时开设了物理学专业“润之英才”基础学科拔尖班,将学科融合理念融入卓越基础人才与工科人才培养,显著提升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及沟通协作能力。

搭建高规格实验实训平台。学院以中学师范教育和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新建实验实训场所23个(总面积274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1697万元,建成省内一流理化实验中心;依托“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基地,建立“光学工程”应用特色学科、“柔性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研究平台,拥有光电信息工程、学科教学(物理)2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牵头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高性能计算与仿真”方向建设,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硬件支撑。

(二)深化教研融合

以科研反哺教学。依托“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基地,建立“光学工程”特色学科、“柔性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平台,参与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方向计算物理与仿真方向建设。近三年,学院立项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62项(累计科研经费逾千万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级别期刊发表论文106篇,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量子科技二等奖各1项,实现了学院乃至学校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零的突破。完成发明专利21项,转化3项,形成了“光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科技产业”的新局面。

促产教融合育人。学院和风华高科、巴斯夫杉杉、湖南航天磁电研究院、湖南创瑾科技公司等15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企业导师20余名,派遣10余名博士赴企业挂职,通过教研活动、学术论坛等将科研与产业真题融入教学,新增教学成果3项,立项省级教改课题12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教师获湖南省信息化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

二、落实“两个着力”,筑牢育人根基

(一)着力打造“大思政体系”

注重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给全体新生上“开学第一课”,各系系主任给新生解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工队伍通过主题班会、红色研学等多样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三年发展学生党员115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374人,参加党校培训并结业370人。学院分团委获2023年校级红旗团委称号,团学工作获校级及以上团体奖39项,学生工作被报道总计289次。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课堂授课、教学研讨等各环节。鼓励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课堂竞赛,以点带面,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会贯通。推出了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培养了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以及班导师队伍。近三年,“大学物理课程团队”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获省级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2项。

(二)着力构建“育人共同体”

整合“学院-社会-家庭-学生”资源,形成学院积极主导、社会有效支持、家庭主动尽责、学生积极参与的全员育人机制。

完善学生发展指导服务体系。在配备授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助理班导师的基础上,增配专业班导师,提供四年一贯制“一对多”指导,以全方位的思想引领、学业指导、学术引导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深化“校校”“校企”协同联动育人。依托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实现与同类高校同类专业的协同联动;深化“专业教师—中学一线教师/企业专家”双导师制,与雅礼外国语学校、湖南纳昇电子有限公司等共建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名专家/名校长论坛”推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三、聚力“两个一流”,增强育人力量

(一)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以党建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计划,形成“一融双优”格局。学院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四有”好老师。物理学、化学两个党支部获评校级样板党支部,物理系获评2024年校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3名教师获“教师教育突出贡献奖”,2名教师获评校级“师德先进个人”。

精准实施分层、分类培育。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举办高端学术论坛等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现有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湖南省青年科技人才(荷尖)2人、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6人、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2人、校级“润之人才”10人。

(二)加强一流课程建设

深化OBE理念应用。以“两性一度”金课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加大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升级改造、整合优化,深化OBE理念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和推广,积极将科学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到课程教学中。

推行PBL教学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通过优化课程设置、重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注重过程性评价等方式提高课程质量,全面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体系。

金课建设成效显著。每年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授课比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讨会,举办教学系列讲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已建有“大学物理”“小学科学实验与制作”2门省级一流课程,“营养与健康”“领悟科学”2门校级通识金课,以及“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大学化学”等15门“两性一度”金课。

四、聚焦“实践活动”,展现育人实效

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教学技能比赛、文体活动及创新创业赛事中表现优异,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科竞赛屡获佳绩,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物理竞赛、“九斗杯”物理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奖3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7项。教学技能竞赛表现突出,在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评比活动、湖南省科学实验展演会演、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教育创新竞赛等赛事中获奖51人次,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3人次。文体活动‌风采斐然‌,在各类体育、文化类赛事中累计获奖69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16人次。创新创业勇于突破‌,在“挑战杯”“互联网+”“学创杯”等赛事中累计获省级奖项6项。

学院着眼于学生的全国竞争力,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实施方案》,建立“学生-学院-行业”三方、“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三维度评价体系。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均达90%以上,95%以上就职于教育业,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涌现了一批优秀学生代表,如2024届毕业生孙基恺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017届本科毕业生严鑫任湘西州永顺县新思想宣讲员、师德师风报告团主讲,获县宣讲特等奖、湖南省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一等奖,作为乡村公费定向师范毕业生代表参加教育部教师节座谈会,受到孙春兰副总理接见。

严鑫参加第37个教师节座谈会(第一排右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物理与化学学院将继续秉持“深学以求卓越,敢为以争先锋,实干以求实效”的精神,全力推进核心任务建设,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审:张莎莎;二审:侯蓉;三审:欧阳斐)



版权所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地 址: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邮 编:410205
                     湘ICP备05000548号      湘教QS1-200505-000191
                     管理:宣传部    电子邮箱:xcb@hnfnu.edu.cn

官方微信
湖南教育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