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人物篇 | 赵姣:扎根语言研究,托举学生成长

来源:学生记者 黎妤 发布时间:2025-08-21浏览次数:

赵姣,博士,副教授,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入选学校“润之英才”计划。长期从事语文教育与语言研究。曾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2项,在《语言研究》《民族语文》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指导学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

赵姣老师

入职一师4年,赵姣老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语言研究领域潜心求索,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记录语言样本、探索语言规律,将学术追求与服务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并将这份科研热情、教学热情,通过课堂内外的悉心指导传递给学生。

让学术探索与教育初心同频共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研究语言不仅是学术追求,更是一种文化责任。”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赵姣老师就致力于语言本体研究,尤其关注语言接触、语言演变等课题,坚持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她常深入基层,每年寒暑假都会下到村寨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在街头巷尾记录方言差异,在日常对话中捕捉语言变化,甚至把身边各式各样的“南腔北调”当作“活语料库”。

这种扎根现实的研究,让学术探索充满烟火气。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润之英才”班的潘晓婷感慨,赵姣老师分享整理语料时发现的“网络用语悄悄改变虚词用法”让她突然明白:“原来我们每天说的话,都在参与语言的演变”。

源于对语言多样性的长期追踪,赵姣老师发现了研究声调产生与演化的珍贵例证。这一项聚焦小众领域的研究——“中国境内南亚语声调发生、演化及其功能扩展的系统性研究”——于2022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相关成果发表在《语言研究》《民族语文》等权威期刊,在学界引起良好反响。

“科研的价值,远不止于论文发表。”赵姣老师擅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用生动的研究案例阐释抽象的理论知识。这些“融合中存异”的语言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23级汉语言文学6班的黄雨僖钦佩地说,赵老师用“带着泥土味”的田野数据,把语言学概念从书本里“拽出来”,变成可触摸的现象。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就得有钻的精神。”这是赵姣的导师常常向她强调的。如今,这份“钻”的执着与“悟”的敏锐,让赵姣老师的学术探索与教育初心始终同频共振,将对未知的探索、新知的创造化为课堂养分。

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能力生长的土壤

“大学课堂应该是思维的训练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声筒。”在教学实践中,赵姣老师注重学生“省”之思维能力培养,追求“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同向同行”,探索“学—思—践—悟”四维教学模式,她主讲的“现代汉语”课程被评为校级“两性一度”金课。

“要引导学生像研究者一样思考”,赵姣老师不满足于教材理论的复述,将科研训练融入教学:分享优秀论文与前沿文献,让学生先自主研读,再课堂深入分析。“赵老师总能化繁为简地帮我们抓住核心概念。”学生反馈,这种方式让大家对“核心概念”理解更深入、掌握更牢固。

在课程“现代汉语”的教学中,赵姣老师设计“语言规律探究”等实践环节,以自身研究为例,引导学生“从小疑问挖深问题”“从现象追问原因→追根溯源查语料→结合语境分析功能”,启发学生们“将论文从描写语言现象升级为探究社交心理”。

赵姣老师的课堂上,凸显实践特色、学科交叉特色的生动案例同样让学生印象深刻:如讲述“推普”“三下乡”等实践故事,将国家语言政策与职业情怀教育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网络新词等语言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取其精华”的鉴别力;通过公安刑侦语音识别等前沿案例,激活“语言学+”交叉思维;深挖汉语魅力与“汉语热”现象,树立学生的汉语自信与家国情怀。

学生用“严谨高效”“开放共享”形容她的课,这正是科研精神的自然流露——让课堂都真正成为学生能力生长的土壤,让知识与思维在“省”之反思中共同扎根、拔节。

让班级管理充满思辨与向上的活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无论课堂内外,赵姣老师始终将此放在首位。作为班主任,她结合专业特长与学生需求,铺就学生成长之路。

以“文”启智润心。赵姣老师坚持每周与学生谈心,针对性组织读书会、学术沙龙,营造思辨互学的班级氛围。她所带的23汉语言文学2班,获湖南省“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书香班级”三等奖、校级“书香班级”一等奖及校级“优秀班集体”等荣誉。

以“研”铸魂育人。赵姣老师开放主持的省级教改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改革探索”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分析外交用语词汇选择,从语言细节读懂文化传承与价值观演变;整理“家国”主题词汇,领悟研究语言这一“文化血脉”的责任。学生们发现:“原来学术研究也能照见家国情怀。”

以“创”服务社会。赵姣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将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结合。2023年指导的国家级大创项目“听障儿童幼小衔接阶段认知能力提升”研究中,学生走访听障儿童学校,探究如何发挥语言各要素在理解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既聚焦教育公平,又践行学科价值。这些经历让学生学会“关注弱势群体”“沟通协作”“认真做事”。

“做学问既要啃透知识、掌握技能,更要关注现实。”赵姣老师以“文”“研”“创”的实践,让班级充满思辨与向上的氛围。她希望学生明白:“成长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品格淬炼。做心怀家国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比成绩更重要。”

在第一师范这片教育沃土上,无数像赵姣这样的青年教师,正努力成为一株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大树,年轮里刻录着家国情怀、学术理想与育人热忱,以挺拔身姿为学生提供坚实支持,以学术活力滋养着求知的心灵。

(一审:张莎莎;二审:侯蓉;三审:欧阳斐)



版权所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地 址: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邮 编:410205
                     湘ICP备05000548号      湘教QS1-200505-000191
                     管理:宣传部    电子邮箱:xcb@hnfnu.edu.cn

官方微信
湖南教育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