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丹(右一)
在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我校电子信息学院202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班的周丹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用行动诠释了何为“选择与坚持的力量”。
“之所以选择考研,我想这是源于内心对科研的向往与自我提升的渴望。”大二那年,周丹在屏幕前聆听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的毕业致辞。当听到“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院士“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的誓言时,她内心深受震撼。在那一刻,她忽然明白,科研不仅是学问,更是一种使命。“我想离科研近一点,再近一点。”从此,中国科学院大学成了她坚定的目标。
考研之路注定不平凡,备考的艰辛远超想象。专业课和数学的公式如天书般晦涩,最初的模拟测试中,她的成绩距离目标院校分数线相差甚远。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将知识点拆解成框架图,结合例题推导公式,把错题本从“厚”翻到“薄”。渐渐地,那些曾让她头疼的公式变得亲切,而凌晨的书桌成了她最熟悉的战友。同时,她也总结出适用于自身的高效学习方法:首先要注重制定科学计划,可以将备考划分为基础、强化、冲刺阶段,制定相关时间表,合理分配英语、政治、数学及专业课的学习时间,避免盲目刷题;其次注重效率而非时长,拒绝“假努力”,用番茄工作法提升专注度,每学习60分钟休息10分钟,避免疲劳战;最后可以交叉学习调节状态,不同科目交替学习,例如上午复习数学,下午学习英语,晚上专攻专业课,避免单一科目带来的疲惫感。“考研不仅是脑力战,更是心态战。”在难免会碰到的备考瓶颈期,情绪低落时,她会去操场跑上三公里“放空自己”,或戴上耳机静静听歌“找回平静”。
孤独是这段旅程最深的底色,却也更清晰地映照出“我们内心的坚韧与执着”“身边的关爱与支持”。在“研途”奋斗中,周丹深刻体会到“能为一件事拼尽全力的感觉真好”。这份全力以赴背后的自律,扎根于“科研更是一种使命”的心灵震撼;淬炼于在学校国旗护卫队的三年里,每周一五点半起床、风雨无阻、要让国旗随朝阳一同升起的严格训练;滋养于学院老师们日复一日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诲。贯穿周丹考研全程的,还有老师和学长学姐的悉心帮助。从志愿填报指导会、考研经验分享会,到专业课深度答疑和往届学长学姐一对一指导,每一个环节都有关爱支持如影随形。尤其是辅导员和去年上岸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学姐的复试指导,几乎是“全天候在线”。在这些帮助指导下,她感受到了无数温暖,让她始终坚信她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收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刻,周丹的心里满是释然与感恩。那些啃过的书本、写空的笔芯、跑过的三公里,最终凝结成一行简单的录取编号。“感谢咬牙坚持的自己,感谢一路相助的老师、学长学姐。科研路或许更艰难,但考研教会我的坚韧与信念,会一直陪着我。”
如今回望考研路,周丹常想起史铁生的那句话:“在寂静中生长,在孤独中开花。”这段旅程赋予她的不仅是学历的提升,更是一种生命的底色——它教会她在无人喝彩时依然坚持,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清醒。正如她所说:“考研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不必过早被‘就业方向’‘科研选择’等问题困扰,在纯粹的年纪里,专注于知识的积累与自我的成长。”备考途中,困难与孤独难免,但请相信:备考过程中的困难、进步、迟疑、决定、胜利等一切体验的总和,最终一定会成就更坚强更有韧劲、更柔软也更平和的你我。
或许,考研的意义正在于此:它是一场没有观众的修行,却让每个参与者找到了生命中最有力量的自己。
(一审:郑国友;二审:侯蓉;三审:欧阳斐)